台灣憂鬱症篩檢的成果與挑戰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吳其炘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憂鬱症是全球常見且嚴重的精神疾病,且會增加自殺風險。然而,有許多憂鬱症患者並未經過診斷與治療;全球憂鬱症就醫率僅約為34.8%(Mekonen et al., 2021)。根據本中心吳其炘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的調查,台灣憂鬱症的就醫率僅27%(Chang et al., 2022),低於全球平均;而未就醫的原因林林總總,可能是不瞭解憂鬱症而延誤治療,也可能就醫不方便,或是因為精神疾病被污名化而不願意就醫等。

憂鬱症篩檢是提升就醫率的方法之一,然而,至今關於憂鬱症篩檢的效果仍無共識。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檢視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認為,憂鬱症篩檢潛在的好處大於傷害,且認為只要醫療資源能提供適當的治療,就應建議施作憂鬱症篩檢。但英國與加拿大卻不贊成憂鬱症篩檢,因為這二國的衛生當局認為現有的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結果不足以證實憂鬱症篩檢的效果。

各國之所以對試驗結果的解讀有如此明顯的不同,主要原因在於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設計上的爭議,例如:篩檢組個案的篩檢結果呈現陽性,會進一步獲得相當完善的療程,反之,對照組的個案如因憂鬱症就醫,就只接受一般的常規治療;因此篩檢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可能是因為二組接受的治療不同,無法單純地歸因於接受篩檢與否。儘管存在這些爭議,學界大致還是認為憂鬱篩檢利大於弊。

自2011年8月起,台灣國民健康署(簡稱國健署)將憂鬱症篩檢納入成人健康檢查。至今,憂鬱症篩檢在台灣已經行之有年,然而其效果尚未有正式的評估。此外,無論民眾是否參加成人健檢併憂鬱症篩檢,其接受的治療是一模一樣的;因此,台灣的健檢資料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檢視憂鬱症篩檢的效果。

吳其炘醫師研究團隊利用2012至2019年間國健署成人健康檢查資料庫、健保資料庫連結死亡檔以模擬臨床試驗(target trial emulation)的分析方式,評估憂鬱症篩檢的效果(Chen et al., 2024)。如果篩檢結果有效,未來應可以增加憂鬱症就醫治療,並降低精神科住院與自殺的風險。該研究總共納入了約五百萬人的篩檢組與五百萬人的對照組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有參加成人健檢併憂鬱症篩檢的人,增加60%接受憂鬱症治療的機會。此外,篩檢組住進精神科病房的風險降低7%,雖然精神科住院的機會在剛篩檢完的前90天稍高於對照組,但後續的時間可以發現,篩檢組精神科住院的風險是下降的。然而,研究團隊未發現憂鬱症篩檢與自殺之間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甚至剛篩檢完的前90天,其自殺風險有輕微的升高,可能是因篩檢組同時間接受成人健檢被診斷出其他疾病而影響情緒。另外,研究團隊亦發現憂鬱症篩檢呈陽性的個案,其就醫率仍然很低,只有約10.8%接受治療。

綜合上述觀察性研究發現,憂鬱症篩檢可能可以提高就醫率並降低精神科住院的風險,但與降低自殺率不相關。中高齡長者自殺的原因相當多,憂鬱症只是部分的原因;即使篩檢陽性,其就醫率仍然甚低而降低篩檢的效果。未來需要思考如何鼓勵篩檢後轉介精神科治療,或是加強基層診所提供憂鬱症治療的能力,以提高憂鬱症的就醫率。

參考資料:
  1. Mekonen T, Chan GCK, Connor JP, Hides L, Leung J. Estimating the global treatment rates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ffect Disord. 2021;295:1234-1242.
  2. Chang TY, Liao SC, Chang CM, Wu CS*, Huang WL, Hwang JJ, Hsu CC. Barriers to depression care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Taiwan’s Universal Healthcare System.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Pacific, 2022, 26.
  3. Chen YL, Wu MS, Wang SH, Lien YJ, Liao SC, Chang CM, Huang WL, Wu CS*, Hsu CC.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checkup with depression screening on depression treatment and outcome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 a target trial emulation study.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Pacific, 2024.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