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110年
  •  / 
  • 社區長照據點長者骨質疏鬆及肌少症風險評估與預防計畫

社區長照據點長者骨質疏鬆及肌少症風險評估與預防計畫

執行單位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
 

計畫主持人 傅紹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協同主持人
陳麗光/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宏輝/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
詹鼎正/臺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副院長
楊榮森/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
蕭斐元/臺大醫學院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兼教授
李中一/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信水/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暨復健部主任
吳至行/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家庭醫學科副主任暨副教授
黃素華/國立臺灣大學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營養室主任
洪誌鍵/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主治醫師
廖玲巧/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主任
 

摘要

骨質疏鬆症之盛行率隨著人口老化而增加,其伴隨之骨折將會導致長輩失能、死亡,從原本可以居家社區活動而被迫進入長照機構,同時亦耗用大量的社會與醫療成本。此外,骨鬆患者常伴隨著肌少症,使得跌倒機率上升,亦會大幅增加骨折風險。在偏鄉地區(例如雲林),除了老化程度較都會區高以外,長者們大多因子女多外出工作不在身邊,且基礎交通建設不足,導致支持系統及資源缺乏,使得醫療及照護的可近性偏低,將使得上述問題更為嚴峻。本計畫欲利用偏鄉長照據點之便利性與過去團隊建構的服務經驗,整合社區資源與在地醫療院所照護系統,增加偏鄉社區長輩骨質疏鬆症及肌少症之診斷及治療率,並改善醫療可近性,實質降低骨鬆所導致的疾病負擔。

本計畫之目的:
(一)了解偏鄉長者之骨質疏鬆及肌少症盛行率、發生率、及危險因子等流行病學資訊。
(二)結合在地醫療單位之專業資源與長照社區服務,提供偏鄉長者骨鬆肌少症篩檢及後續之照護協助,以改善骨質疏鬆及肌少症診斷與治療率,並實現健康促進及在地老化之目的。
(三)建構務實的偏鄉長者之骨質疏鬆及肌少症整合照顧服務模型。

本計畫之實施方法:
本計畫欲以據點為單位,使用漸進式楔形集群隨機分派試驗(Stepped-wedge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以增加據點長者參加之意願,但同時又保有隨機分派之特性及好處。預計收案18個據點,並導入三種介入模式:
1. 篩檢模式:告知篩檢結果,是否為骨折中高風險,建議到院積極檢查及治療,並且提供必要之協助,例如幫助掛號、偕同就診、給予到院檢查就醫之快捷便利服務。
2. 多專科團隊模式:則除了告知風險與協助就醫外,另導入衛教、營養、復健、用藥評估等多專科整合服務予以積極改善長者營養、多重用藥、預防跌倒及治療。
3. 延後介入模式:於收集基本資料後先接受一般照護,於計畫前半作為另外兩種介入方式之對照。於計畫後半給予多專科團隊介入,可提供介入早晚對於整體預後影響之證據。
篩檢的主要目的在於找出骨質疏鬆中高危險群,並且及早介入予以治療,屬於針對高風險族群之策略(High risk approach);而多專科團隊的介入,則是針對所有社區長者給予全面性的照護(Population-wide approach),除了高風險長者受益之外,中低風險長者亦可獲得幫助,進而減少其發生骨質疏鬆或肌少症之可能,延緩失能老化之進程。

本計畫之預期成果:
了解偏鄉社區高齡個案之人口學資料、骨折風險、跌倒風險、肌少症、生活品質、共病症、藥物使用、生活功能(衰弱、失能等)、營養狀態等流行病學資料,作為後續追蹤及介入之對照。另外,於篩檢介入後,短期內可能對骨質疏鬆診斷率、骨質疏鬆治療率、跌倒次數等產生正面影響。而於多專科團隊介入後,長期之骨折發生率、死亡率、衰弱症變化、巴式量表功能變化、由社區進入長日照之比例、治療之順從性、多重用藥等可能因而改善。希望藉此將次級及三級預防推前至初級預防,避免社區長者因骨鬆骨折等問題而失能,導致落入長、日照體系,增加家庭、醫療及社會負擔。本計畫同時也探討各項介入模式之成本效益,並建立可再現性高的骨質疏鬆與肌少症整合性評估與照顧服務模式,期提供高齡者骨骼肌肉健康整合照顧服務之真實世界經驗與能永續平衡資源之政策建議。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這個分類暫無其他貼文。

社區長照據點長者骨質疏鬆及肌少症風險評估與預防計畫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這個分類暫無其他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