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不適卻拒絕求助?5大心法解決溝通障礙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 郭方琳


談到自立生活,大家心中浮現的是什麼?維持自主性與行動自由是幾乎每個人都在享受,但未必預見其重要性,直到年老。

自立生活是指個人有能力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和選擇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涵蓋了從基本的生活自理到複雜的日常活動管理,這對於維持個人尊嚴和提高生活品質尤為重要。

自立生活對於高齡者而言,不只是身體健康和日常活動能力的象徵,能在社會中保持積極參與和連結,才更能體驗到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提升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為了維持這種自立能力,高齡者需要在身體功能尚存時,就開始規劃並施行各種健康促進行為。

在面對身體機能退化的挑戰時,高齡者達成自立生活的關鍵不僅在於良好的生活環境,更在於自身主動且積極地維護及增強生活功能。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一定的協助或使用輔具,透過適當的環境調整、輔具使用及相關服務支持,高齡者仍能夠維持甚至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

主動參與自身健康與照護規劃,使高齡者能夠有效地延緩功能退化的影響,盡可能地保持獨立生活能力。維持高齡者的功能性也是在現今照護實務中的重要目標之一,協助延緩失能,保持其日常生活功能。

哪些能力會影響高齡者的自立生活?

  1. 基本生活能力:
    包括自我照顧能力,如進食、沐浴、穿著、如廁、走動和轉移(從床上起身等)。長者可能在進食時遇到困難,如經常嗆到、咀嚼或吞嚥問題,可注意餐後是否經常剩下或進食時間延長。
    在沐浴或穿衣時,若發現動作緩慢、協調性差或無法完成某些動作,如彎腰、提腿,這可能是自我照顧能力降低的徵兆。如廁問題可從是否經常發生意外(尿失禁等)來判斷。
    另外,起身或行走時若感到困難、疼痛或需要時間較長,可能表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下降。若高齡者遇到進食、沐浴、穿衣、使用廁所或行走上的困難,需要醫療或照護的介入。
  2.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
    這些技能涵蓋了日常生活中更複雜的任務,如購物、備餐、家務、服藥、財務管理和使用交通工具。平時可觀察自己或家中高齡者是否可以像往常一樣能獨立完成購物、是否能安全地使用廚房用具,或是否經常忘記購買必需品。
    家務方面,如清潔或整理能力的降低,可能表現在家庭環境的整潔度降低。服藥問題可能顯現於錯過藥物服用時間或混淆藥物。財務管理困難可從繳費遲延或預算控制失當中觀察出來。使用交通工具的問題可能包括在熟悉的路線上迷路或駕駛時出現安全隱憂。
  3. 認知能力:
    包括記憶力、注意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決策擬訂。認知功能的衰退會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活動的獨立性。可觀察長者於日常中是否常忘記重要事情,如約會、重要的節日,或是放錯物品的地方,這些都可能是認知功能衰退的跡象。
    注意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降低可能表現為完成日常任務的能力下降或在面對問題時感到困惑,有此方面的疑慮時建議至神經內科門診諮詢。
  4. 社交能力與心理健康:
    與他人互動、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及情緒穩定性和應對壓力的能力對於維持生活品質也非常重要。社交能力降低可能顯現於社交活動或親友聚會的退縮。心理健康方面如情緒波動、憂鬱或焦慮的增加,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5. 身體健康和體能:
    包括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整體體能。這些因素對於維持日常活動和預防跌倒至關重要。身體力量減弱可從搬運日常物品的困難感知。平衡問題可能導致步態改變或經常發生小跌倒。

維持這些能力不僅有助於年高齡者保持獨立,也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和自我效能感。尤其對於獨居長者而言,自我監測這些能力的變化是維持獨立生活的關鍵。一旦發現這些能力的降低,應及時尋求醫療或照護的幫助,以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和健康狀態。

當長輩需要照顧時,如何解決溝通障礙?

許多高齡者即使感受到身體狀況尚可,當生活出現些許不便時,常常選擇不向家人或其他社會資源求助,僅在迫切需要照顧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討論。因此,我們鼓勵高齡者主動觀察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狀態,一旦察覺到任何不適或需求,應及時尋求幫助或諮詢。

同時,家屬也常感到與長輩溝通關於未來照護的計劃是件困難的事,特別是當長輩心理上還未準備好接受自己可能逐漸失去自立能力時。

在我們的研究中,常見到一些行動能力受限且已經影響日常生活與就醫需求的長輩,抱持著「只要生活過得去就好」的態度,避免尋求任何形式的照顧介入,甚至迴避面對自己的行動問題。這種狀況可能導致錯失治療或復能的最佳時機,增加跌倒等事故的風險,並且讓家屬在預備未來照護需求上缺乏充足的準備。

要解決這種溝通障礙,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1. 積極溝通:
    家屬可以採取較為主動的角色,定期與高齡家人討論他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需求,主動詢問他們的健康狀況、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對於未來照護的想法和需求。以及可能的照護選項,例如居家配備、日常生活輔助或專業照護服務。
  2. 專業諮詢的介入:
    有時候,邀請專業人士,如社工、醫護人員,給予照護建議,來幫助溝通和規劃未來的照護計劃會更有效。專家可以幫助評估高齡者的照護需求,並提供實際的照護計劃和資源連結,增加家庭的信心和準備程度。
  3. 提供資訊:
    讓長者了解照護服務的益處,並告知關於健康管理和預防措施,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求助的重要性。向長者提供詳細的照護服務資訊,包括不同類型的照護選項、服務內容以及優點。
  4. 漸進式介入:
    逐步介紹照護措施,從輕微的生活支持開始,如長照服務之生活照顧或日間照護,再依長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逐步增加到更全面的照護服務。
  5. 尊重與同理:
    在討論過程中,尊重長者的意願和感受,理解他們面對老化和獨立性喪失的心理壓力,建立信任感,增加長者對照護計劃的接受度。在溝通過程中,尊重長者的意見和決定,即使與家屬的看法不同。

自立生活對長者而言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積極面對老年生活的態度。僅僅因為長者使用拐杖、助行器或輪椅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失去了獨立性,這只是意味著長者可能需要一點額外的幫助。通過適當的照顧服務與訓練,保持身體、心理和社交的活躍,長者可以享受更加充實和有品質的養老生活。


作者介紹:郭方琳 助研究員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護理學所博士,研究專長為老人護理、行動功能以及社區照護工作系統與公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銀天下。(原標題:當長輩需要照顧卻拒絕面對?5大最強溝通心法
圖片來源:Image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