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衰弱(Physical frailty)是高齡者常見的健康問題,當出現非刻意體重減輕、疲憊無力、握力減弱、步行速度變慢及身體活動量低等症狀時,若至少符合其中三項,即可診斷為衰弱症。衰弱症會增加跌倒、失能、住院和死亡的風險。研究顯示,缺乏運動、獨居、抽菸、飲酒、營養不良,加上共病症與發炎性老化(inflammageing)等生活型態及生理因素,均與較高的衰弱症風險有關。而體能不佳(Poor Physical Performance, PPP),特別是肌力下降與步行速度變慢,不僅與衰弱症密切相關,且相對容易透過檢測及介入進行改善。
本研究納入3,756位55歲以上健康成人,進行長期追蹤調查。生活型態因子,包括身體活動、飲食、心理社會健康、睡眠等。體能不佳定義為握力、六分鐘步行距離或步態速度三項指標中,至少兩項落在全體參與者的最低 20%。 本研究旨在探討可調整的生活型態因子、發炎指標、共病情況,與體能不佳之關聯性,以及發生及逆轉體能不佳狀態的可能性。
研究結果顯示:
- 在基線(第一期),有773名參與者處於體能不佳狀態;經五至六年追蹤後(第二期),229人(29.6%)逆轉回健康狀態,149人(19.3%)則持續處於體能不佳狀態。
- 保護因子:較高的身體活動量、良好的心理社會健康、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較高的教育程度,可降低體能不佳的風險。
- 風險因子:腰圍過大、發炎指標D-二聚體(D-dimer)、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偏高、睡眠時間過長(每日 ≥8 小時)以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慢性腎病等共病症,均顯著增加體能不佳的風險。
- 體能狀態的轉變:增加身體活動、心理社會互動與改善飲食品質,有助於預防健康者轉變為體能不佳;而增加身體活動與心理社會健康,亦有助於改善體能不佳,恢復至健康狀態。
培養健康生活型態可有效預防及逆轉中高齡者體能不佳狀態。為了防止身體衰弱惡化,應鼓勵中高齡者積極參與身體活動與社交互動,改善飲食,以增強體能表現與行動能力。建議將體能篩檢(如握力與步行速度測量)納入高齡者例行健康檢查項目中,利於早期發現並及時介入,延緩身體衰弱。
參考文獻:
Chen CC, Liu JS, Wu RC, Chang HY, Chuang SC, Wu IC, Wu CS, Hsiung CA, Hsu CC: Lifestyle, inflammageing, and poor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aiwan. Age Ageing 2025, 54(4) :afaf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