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保健室公告
  •  / 
  • 失智不失志!正面看待失智症 「懷舊治療」好處多

失智不失志!正面看待失智症 「懷舊治療」好處多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 嚴嘉明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2019年失智症報告,全球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預估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將達1億5200萬人。

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22年完成最新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在8%左右,與先前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結果相近。國內資料顯示,高達九成以上失智症者都是在家接受照顧(衛福部,2021)。

很多人以為人老了自然就會失智,其實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並非正常老化,它不是單一一項疾病,而是症候群(一組症狀的組合),有的失智症者會出現失智症合併精神與行為問題症狀,每一位罹患失智症者表現出來的行為症狀卻都不盡相同,有時不僅讓失智症者本人感到喪失尊嚴,也經常會造成家人情感上的糾結及照護上的負擔。

學習以正面看待失智症

近年來相關研究發現,失智症者的問題行為表現可能與他(她)個人的背景、性格、過往生活習慣及所處的環境有關。因此,照顧失智症者雖然是一條漫長又辛苦的歷程,透過認識失智症疾病、建立正面的照顧態度、採取適合的照顧技巧及社會資源,照顧歷程將不再只是充滿挑戰與荊棘。

根據筆者這些年來進行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研究獲得的實證經驗得知,為數不少的照顧者因為與被照顧者朝夕相處、拉近距離,使得原本生疏的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變得更加親近,相互扶持進而產生患難與共的革命情感

再者,華人社會長期以來重視孝親的家庭觀念仍扮演重要助力。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結構改變,家戶人口數日漸減少,加上代間觀念與生活習慣各有所不同,昔日常見的三代同堂居住狀況業已不復以往。

即便如此,成年子女仍可藉由同理、關懷、耐心及表達孝親等不同方式照顧家中失智長輩,無形中也傳承代間與代間之間孝親示範的角色。

筆者從研究結果也發現:近年來兄弟姊妹家人之間容易因為照顧責任不均,造成家人關係緊繃,甚至走上法律訴訟一途。雖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每個家庭與個人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但若是每位家族成員都能秉著「父母養我小、我助父母老」或是家人之間抱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積極態度,不論是從經濟上或精神上給予提供照顧者最大的支持,加上外界的社會資源,從家庭到社會形成一股正向的力量支持每一位照顧者。

筆者也建議家庭照顧者不要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心情來照顧失智家人,「主動」成為失智家人的照顧者,與「被動、不得不」肩負起照顧失智家人,兩種心境有很大的落差,也會影響被照顧者的情緒。


換句話說,以比較「正面」的態度看待自己擔任照顧者的角色,同時顧及個人生活與身心需求──當我們將「照顧」與「生活」結合為一,「照顧」成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失智家人是與我們一同生活的對象,而非我是為了照顧失智家人才與他一起生活。


每天看到家人都有不同的變化,有時候是好的,有時候是令人沮喪的改變,但我們都會想方設法尋求解決因疾病帶來的挑戰。

善用社會資源,避免獨自承受壓力

台灣目前有高達九成的失智症者在家接受照顧,同住家人──特別是女性及單身家族成員容易成為家族成員中想當然爾的照顧主力。當家庭與家族的功能無法發揮時,失智症者的家屬或主要照顧者仍可善加利用現有政府長照與社會資源,重點是避免照顧者獨自承擔照顧壓力,造成雙方都倒下的困境。

2017年衛福部已將50歲以上的失智症者納入長照2.0的服務對象,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提供失智症者及其照顧者醫療與長照轉介一站式服務;失智症照顧的社會資源包含:日間照顧、喘息、團體家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等在地化社區式的失智照顧服務。

衛福部自2019年推動日間照顧以來,日照數量已由原先的400餘家增加至700餘家,並進一步規劃2024年達到「一國中學區一日照」目標,讓有需求的民眾就近使用日照資源。

筆者也期待未來當日照數量提升的同時,也能持續強化日照中心照顧服務人員的「失智症專業照顧」素養,例如由目前每一年的20小時提高為40小時,依據失智或失能者實際特殊照顧需求提供專業訓練課程,像是如何因應失智症問題行為,提供給日照中心及據點的服務人員,全面提升服務品質與效能,才能有效大規模地減輕失智症家庭照顧負擔。

「懷舊治療」有助延緩認知衰退速度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全台失智症者的失智程度以極輕度及輕度者居多,約為七成四。診斷為極輕度及輕度失智症者仍可透過適當的支持方式,過著常人一般的生活。

筆者鼓勵失智症者透過「學習」與「社會參與」,或與「社會連結」的方式,有助於延緩其認知衰退的速度。非藥物性治療的方式眾多,其中「懷舊治療」最為大眾所熟悉,即是利用失智症者仍保有的記憶,藉由照片、仍熟悉的物品或對象喚起個人過往的經歷。

失智症者的短期記憶功能逐漸衰退,許多失智症者雖然不記得最近發生過的事情,卻對數十年前的往事如數家珍、記憶猶新。特別是回憶的過程中摻雜語言溝通和情感交流,讓失智症者回憶過往愉快或有榮譽感的事件,透過旁人的引領進而營造溫馨、親切與安全的感受。


科學研究也已證實,透過口述個人生命歷程可喚起長者的正面情緒,進而重拾昔日的光榮與自信。回憶自己一生中曾經創造過的美好經驗與價值,不論是對失智症者或是一般高齡長者都是好處多多。


失智症疾病目前尚未有治癒的藥物,社會大眾或是失智症者的家人或許聞「失智」色變,研究也告訴我們如果認真預防失智,也會大大地減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該如何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有以下幾點:

  1. 預防及控制心血管疾病: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
  2. 預防頭部外傷
  3. 戒菸
  4. 活到老、學到老
  5. 藥物或荷爾蒙的補充,但尚未有定論

此外,可透過以下方式讓自己減輕壓力,幫助記憶:

  1. 規律運動
  2. 未雨綢繆,避免壓力
  3. 學習放鬆
  4. 充足睡眠
  5. 調整生活步調
  6. 平衡工作與生活
  7. 設定合理期望
  8. 和別人談感受
  9. 大笑
  10. 若有焦慮或憂鬱現象尋求醫師診斷意見

祝福大家平安健康,共創「失智不失志」的老年生活。


作者介紹:嚴嘉明 助研究員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主題為失智症非正規照顧與社會領域老化及質性研究,希望藉機引領年輕世代對高齡者有正確的認識與瞭解,進而拉近代間距離、同理與關懷家中或職場中接觸到的高齡長者或患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銀天下。(原標題:8%的危機!家有失智患者別一肩扛,5招教你降低風險
圖片來源:Image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