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長輩生命故事 ep 1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 嚴嘉明
訪談日期:2023/01/10
訪談長輩:紀阿公

智慧之語:有做有得吃,要知足。

  紀阿公如今仍住在他百年前出生地雲林縣,雖然年事已高,除了由兒子每週回來輪流準備三餐,日常生活例如:洗澡、洗衣服,阿公都自己一手包辦。阿公給自己的健康打一百分,他說:「我沒有高血壓,也從來沒有開過刀。」「我都不用戴眼鏡,我新聞都看得到,報紙都也看得到。你們說的話每句我都聽得清楚。」 當天陪同接受訪問的兒子也附和道:「不用戴啦,他小字都可以看得到。」當請教阿公為什麼可以長壽又健康時,阿公毫不思索地回答「我沒有在吃什麼藥,也沒有亂吃藥。」阿公每日生活作息規律「我早上差不多六點半起床。」兒子接著說:「跟著太陽走就對啦,他夏天四點多就起來。」一旁的阿公用力伸手展示出拳的動作,早上起床梳洗後阿公一定會到外面走走運動。當我們仍好奇阿公是否還有其他養身秘訣,一旁的兒子答道:「鄉下人怎麼保養?」

  談起過往生活紀阿公侃侃而談,小時候大環境和家裡的經濟環境都很不好,阿公回憶說道:「吃番薯籤配鹽,弄鹽讓它鹹鹹的可以吞下去,有時候沒有鹽,有時候沒有番薯籤。」當時台灣仍受日本帝國統治,阿公提到:「我讀到五年級,讀到五年級就一年讀不到十天這樣」「沒有畢業,而且有讀像沒讀」「身分證他也給我註明國小畢業,啊我沒有領(畢業)證書。」阿公年輕時離開雲林到嘉義,租借政府林班地種筍,一直到民國98年才回到雲林:「民國50年我就去嘉義縣做山,我去做山做到快五十年才回來。」

  詢問紀阿公是否滿意目前的生活?這一生是否有記憶最深刻的人事物?阿公娓娓道來,句句都是智者之言,他說:
「我自己的生活,我自己會主張…,我一生從年輕到老,我看很開。我每件事情都不會煩惱,你煩惱沒有用嘛,煩惱是多餘的嘛,對不對?」
「以前年輕時有什麼事情,要怎麼做?在腦中想一想要怎麼做最單純,你原則做好,內心就清。」
「做事情要考慮,不能做的我們不要做,也不要跟人家多話,原則最要緊。」
「人不要貪心,這最重要的。」
「不是我們的,你拿來也沒有用。」
「我們賺多少吃多少,這樣才行。有做有得吃,這樣就好,滿足,要知足啦。」
「閒事我們不要管,人家的事情我們不要管,我們也沒有喝酒、也沒有泡茶,吃飽來做事,做一做回來餓了再吃一吃,太陽下山了身體洗一洗躺著睡,很舒適的嘛!不用操煩,煩惱的腦沒在用。」
「我每天都很清(心),我沒煩惱,否則我現在怎麼會眼睛這麼清亮?腦還很清楚?」
「原則做好,你年輕慢慢老、慢慢老,到老了你就穩定。」

  紀阿公百歲人生除了長年規律生活及累積的生活智慧之外,言談之間我們得知阿公一家人都很長壽。阿公表示自己的父母都是95歲高齡辭世,手足也是高壽離世,阿公的太太也是95歲高齡往生。所以,除了家族長壽基因之外,或許也與阿公一生生活規律、日常生活簡單、待人處事進退得宜及個性知足樂觀有關。

  訪談最後,紀阿公提到現在能有「家人的陪伴最重要。」我們請阿公說幾句分享給年輕人的話,阿公立刻說道:「現在時代不同了,一個時代一個應變,我們以前、我們老的經驗已經沒用了,現在就要研究新型的,新的生活、新的東西、新的工作,這樣才有用對不對?這樣社會才會走得遠。」「所以說我們老了要認老、會退化,要退休就退休了,不要再管事了,讓年輕人去經驗,年輕人頭腦轉比較快。」


後記

  訪談過程中我們得知紀阿公以前雖然經濟環境不好,但仍會幫助身障、老人或是家裡沒錢吃飯的人。阿公提到當時政府還沒有社會福利,較弱勢的人會來跟阿公請求金錢救濟,阿公務農自己手頭也不寬裕,只能給十塊、二十塊吃飯錢,等到政府有社會福利提供給弱勢族群資源時,阿公才不再把微薄的所得捐出去。


相關連結:
百歲長輩的生命故事(ep01)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圖片來源:Image by pikisuperstar on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