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總主持人:臺北醫學大學 胡朝榮教授
子計畫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 傅中玲教授、臺北醫學大學 官怡君副教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 劉建良主任
計畫目的
建立失智症醫療照護理想國—為臺灣而做
國內失智症醫療與照顧面均有不足之處:
醫療面
- 失智症篩檢工具仍不理想
- 高風險族群的預防無足夠的本土研究支持
- 確診工具 (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脊髓液檢查) 不足
- 臨床試驗的國際鏈結較弱
- 投入失智症醫療的醫師及醫護團隊訓練不足
照顧面
- 衛福部共照中心/據點計畫: 失智共同照護中心 95 處,服務人數為 5萬 4,307 人;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494 處,服務失智者人數為 1 萬 6,053 人。此外:日照中心、團體家屋、機構、外籍照顧者。政府資源配置效能及照護品質有提升空間。
- 衛福部共照中心/據點計畫服務項目以個案管理及認知促進為主,許多課程未標準化。
- 與長照體系的分工及未來整合仍需磨合
- 城鄉差距大
計畫內容與執行成果
- 子計畫1:建立國家級失智症病房及研究中心 (北醫大胡朝榮教授主持)
對國內提供失智症醫療團隊各職類可以在此接觸及學習失智症病人完整的課程,對外成為國際鏈結的窗口,快速提升國內失智症醫療水準,也協助臨床研究及產業發展。
1. 建立示範基地
全國唯一失智症病房:提供連續性照護模式、非藥物治療運用、導入特色活動
2. 提供人才培育場域
3. 研究發展平台
推展失智症臨床試驗與人體研究,協助國內外相關產業取得實證,加速失智症照護產業發展。
4. 推動國際連結
已與Davos Alzheimer’s Collaborative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發展數位表徵及血液生物標記研究,未來將尋求與 UCSF,Washington University及荷蘭VU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Alzheimer Center合作,這幾個單位都是國際知名的失智症中心,並且負責人都與台灣長期友好。
- 子計畫2:運用醫療科技尋找個人化多元失智症危險因子 (陽明交大傅中玲教授主持)
應用在健康及亞健康族群中發現失智高風險個體,發展本土化生物標記基準,並提供為個人化醫療參考。
- 子計畫3:針對台灣長者降低失智風險及認知強化之多面向介入 (北醫大官怡君副教授主持)
研究參考國外之成功經驗,依照台灣風土民情之差異調整介入模式,並於我國場域實際操作,期能獲得堅實的證據,建立本土可行的方案。
- 子計畫4:建構「台灣失智症跨領域照護體系」與「醫療照顧科技」服務整合計畫 (台北市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劉建良主任主持)
檢視我國現行失智症照護模式,從疾病預防延緩、及早診斷、到失智症個階段病程照護服務。透過鏈結醫療、長照與社區組織,引進人性化智慧科技照護,提出前瞻性整合照護服務模式,克服人力短缺、城鄉差距等問題,作為政府未來規劃施政的參考。
1. 失智照護服務計畫成效評估與實務建議
針對「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執行成效分析,提出可行並具實務操作效益的方案。
參照國內外經驗;思考都市、鄉村與離島差異
聚焦4年內可改善之短中期方案;結合WHO失智全球行動計畫
2. 建立連續性之失智症創新醫療與照顧體系
從診斷到末期照護的無縫式全程照護服務方案,拓展到鄉村、離島。出版照護準則、推廣並持續優化。
3. 失智醫療與照顧科技整合服務
架構失智科技照護→試辦科技整合服務→創新照護模式與科技照護整合→整合服務拓展與推廣新台灣模式: 失智共同照護中心95 處,社區服務據點494 處+照顧科技
未來展望
期望透過四個子計畫間的串連,從預防、醫療到照顧完備整個失智症醫療照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