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新聞動態
  •  / 
  • 台日攜手聚焦健康老化:從肌少症、腦科學到智慧照護,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台日攜手聚焦健康老化:從肌少症、腦科學到智慧照護,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第九屆台日高齡醫學交流國際研討會」合影。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及台北榮民總醫院與日本國立高齡長壽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簡稱NCGG)及日本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Tokyo Metropolitan Geriatric Hospital and Institute of Gerontology,簡稱TMIG)攜手,於2025年4月10日至4月11日在日本名古屋共同舉辦「第九屆台日高齡醫學交流國際研討會」。

本次會議由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陽明交大林奇宏校長、台北榮總王署君副院長,與NCGG理事長Hidenori Arai、TMIG執行長Masahiro Akishita共同主持,展現台日雙方長期合作與互信關係。國衛院本次由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共計15位研究人員組團參與,深入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並促進未來雙邊研究計畫與人才培育合作。

從細胞到大腦:揭示健康老化的生物關鍵

本次會議議題涵蓋基礎科學、臨床應用及社區實踐,聚焦肌少症與衰弱診斷、神經科學創新、智慧照護科技,以及失智與心理福祉等重要面向,展現全方位整合應對人口老化挑戰的戰略視野。

面對老化挑戰,科學界正積極尋找有效的診斷與介入方法。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的主持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分享了2025年更新版診療指引,反映高齡化下臨床實務的最新需求。來自台灣與日本的世代研究亦指出,不同族群在肌肉老化表現與風險因子上有明顯差異,突顯國際資料整合與跨國比較研究的重要性。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分享全植物飲食湯品(lacto-vegetarian soup)對於肌肉健康具有潛在益處的實徵證據,認為此可作為高齡者或復健期長者維持或增進肌肉健康的營養介入策略之一。台灣大學蕭斐元教授透過比較台灣、英國、與美國等三個國家的世代研究的數據,探討不同年齡層的成年人在肌肉相關指標(如肌肉質量、肌力等)隨著年齡變化的趨勢及種族差異。日本NCGG的研究者Rei Otsuka亦分享其在社區所進行有關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的診斷與治療。此外,Naoki Ito的研究指出NAD+代謝、乳酸與鈣離子訊號之間的交互作用,並指出「內在能力」可能為健康老化的關鍵中介機制,為精準醫療提供新方向。

國衛院多位研究人員亦發表重要成果。熊昭名譽研究員以社區中高齡者的長期追蹤調查(HALST)研究為基礎,探討「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包含身體功能、認知功能、心理韌性等)是否在發炎狀態與高齡者健康不良的結果之間,扮演中介角色。透過統計模型的驗證,提供針對內在能力介入(如運動、營養、認知訓練等)以預防發炎所引發健康惡化的實證依據。邱雪婷副研究員探討三種不同營養介入策略(純素飲食、MyPlate飲食、以及餘甘子(Amla)攝取)對高尿酸血症風險族群之影響,可望作為非藥物介入的潛在選項。許文俐助研究員指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的異質性不容忽視,陰電性脂蛋白亞群H5可能與血管功能障礙相關,挑戰傳統「好膽固醇」的觀念,突顯脂蛋白「質」的臨床意義。嚴嘉明助研究員聚焦失智症患者常見的情緒與行為變化,並探討照顧者與專業人員可採取的應對策略。賴哲瑩博士後研究員則分享「資訊歸人」的連續性照護模式,透過ICT系統串接,連結個案醫療與長照端的資料,不僅提升服務效率,也為社區照護帶來更即時與安全的支持。

神經科學創新與老化機制研究並進

在神經科學領域,雙方研究涵蓋神經影像、腦功能連結、基因體學與血管健康等主題。研究指出微膠質細胞的正子斷層造影(PET)有助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診斷;腦小血管病則可能加速腦部連結退化並影響認知功能。小腦與氧化還原訊號在認知與運動衰退中扮演重要角色。基因研究方面,藉由大規模資料解析與失智症相關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有助於風險預測與個人化治療發展。光學同調斷層血管造影術(OCTA)技術展現出評估腦與視網膜微血管健康的潛力,適用於高齡者的非侵入性篩檢。

在老化機制與疾病預防方面,涵蓋睡眠調節、肌肉退化、神經老化、嗅覺變化與腸道-大腦軸等議題。研究發現下丘腦特定基因在調控睡眠週期中扮演關鍵角色,其功能失衡與老化相關的睡眠障礙及壽命縮短有關。肌少症研究顯示,運動誘導的分子訊號可成為促進肌力與肌肉質量的潛在介入標的;另外,老年肌肉中某些消化酶表現與肌力變化密切相關,具有診斷與預測潛力。線蟲模型則揭示飲食限制可透過腸道與神經間的賀爾蒙訊號調控壽命,突顯腸道與代謝對健康老化的重要性。

科技助力照護,開啟健康老化的新場域,以全人照護回應高齡社會的身心需求

除了科學研究的進展,研討會亦聚焦智慧科技在照護現場的應用。日方經驗顯示,推動社區型失智預防需整合醫療、在地社區與科技資源,建立跨領域合作架構。推動全人照顧模式。在「失智與心理福祉」的場次中,與會學者一致強調照護應從醫療導向,轉向強調人際連結、情緒支持與社會參與。有關多重用藥風險之研究,台日雙方均強調藥物整合管理的重要性,避免潛在副作用對健康造成影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獨居男性長者在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上的脆弱性,需透過家庭教育與社區資源設計,建立有效的支持網絡。

持續深化台日合作,共創永續高齡社會

本次會議展現出台日雙方在高齡醫學研究上的豐碩成果,從分子機轉的解碼到社區介入的實踐,從科技導入到福祉政策設計,皆展現整合性思維與前瞻視野。未來,雙方將持續深化跨國合作、加速研究轉譯與政策落實,共同邁向以人為本、精準導向、永續發展的高齡社會。

最後,大會宣布:「第十屆台日高齡醫學國際合作合作研討會」將由台北榮民總醫院主辦,預定於2026年在台北舉行,延續兩國合作交流的堅實傳統。


活動照片: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
圖片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