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111年
  •  / 
  • 社會疏離者之健康現況與介入方式可行性探討
elderly, couple, walking-2914879.jpg

社會疏離者之健康現況與介入方式可行性探討

主持人:黃偉烈
協同主持人:黃瑞仁、陳永銘、陳信水、張楷杰、黃素華、鄭博文、翁敏修、吳其炘、張欽凱

計畫目的

雲林縣為國內高齡化程度較高之縣市。台大雲林分院近年在高齡領域進行系列研究,已有成果陸續發表。我們於臨床場域與先前研究的過程中,觀察到老年人社會參與的程度,似乎對其生理與心理健康有影響。

舉例而言,本團隊「雲林老年人的幸福感與精神病理特徵」研究,顯示與雲林老年人幸福感有顯著關聯的人口學因子是:運動習慣、可運用的錢在每月3萬以上、有工作(以上正相關)、年齡、住公寓/大樓(以上負相關)。與雲林老年人精神病理有顯著關聯的人口學因子僅有住公寓/大樓(負相關)。不過本研究是社區樣本,精神病理的整體分數並不高。此研究的人口學因子,是否和社會活動存在關聯,有值得探究之處。

本團隊的另一個「居住於雲林城鄉地區老年人之生活品質差異」研究,則發現雲林縣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在社會層面有明顯的城鄉差異,居住於鄉村者顯著較高。身體、心理、環境層面沒有顯著差別。再把社會面生活品質區分成人際關係、性生活、朋友支持、被尊重四個面向,每個面向都以居住於鄉村者顯著為高。此研究顯示,居住地域與社會互動的程度,可能與老年人的社會面生活品質有關。老年人的社會面生活品質,也可能與生理狀態存在關聯。

上述幾個研究喚起了我們對台灣高齡者社會參與的興趣,希望探究社會參與和身心狀態的關係。「疏離」的經驗可分為資源(缺乏社會互動的機會與網絡)、行為(實際上進行較少的社會互動)、感受(主觀感受上與社會聯繫較低的孤寂經驗)的三個層次。我們比較有興趣的是行為層次。經搜尋,國內並未查詢到聚焦於此議題進行之研究,因此本團隊設計了一從篩檢、診斷到介入的計畫,加以探索。

本計畫初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高齡社會疏離者之特質探索」。針對不同形式之社會疏離者,包括是否獨居、是否參與社區活動等進行分析,包括人口學資料、生理、精神、生活功能、營養狀態等。藉由探知社會疏離者是否具有人口學層面之特徵,以利發展關懷機制。此階段研究為在五年內有三個測量時點的追蹤型設計。第二階段為「生理、心理、營養問題之確診之操作特徵分析」。對於上述訪視發現可能具有生理、精神、生活功能、營養等層面問題者,引導進行診斷導向的細部評估,以瞭解個案實際上符合的疾患種類、組合。第三階段為「不同介入方式之療效評估」。針對上述發現到的疾患與社會疏離的問題點,發展因應策略。比較由現場人員指導之健康促進與介入與遠距協助模式之好處與困難。第四階段為「針對社會疏離高齡者的介入效果與成本效益分析」。從資源與效益的巨觀層面進行瞭解,以做為國家長照政策發展與強化之參考。

目前成果

    本計畫自2021年起始,至2022年5月,主要在進行第一階段研究時點一的收案。此一階段的幾個研究目標為:瞭解用以定義社會疏離的參與活動數目,國內外是否需有不同;瞭解社會疏離長者的人口學、生理、心理與營養等特徵;瞭解哪些型態的社會活動與生理/心理健康有較高的關聯性。此處略述初步分析所見與研究進度。

    是否屬於社會疏離,我們採用英國學者Matt Barnes等人的觀點,以12種常見社會活動,常規參與在3種以下作為社會疏離的定義。這12種社會活動為:宗教團體、志工、集會、才藝班、運動團體、文化活動、看電影、看戲劇、其他社會團體、與家人共處、與孩子共處、與朋友共處。這些活動屬於4類不同的社會接觸。每種社會活動是否算有足夠的參與,各有其定義。

    我們對樣本的初步分析顯示,社會活動參與的數量,中位數為4種。低社會活動參與(即社會疏離,參與之社會活動在3種以下)高齡者的特徵是:年齡較高、有較高比例獨居、可用之生活費較低、未在有婚姻之狀態、體重較高、較常有心血管與生殖泌尿系統之疾病、較低的生活品質(整體、心理與環境層面)、較低的掌控感與樂天知命特質、較易怒且較憂鬱、認知功能較差、上下肢功能較差。若將人口學有組間差異的特徵,視為潛在之干擾因子,予以校正,前述生活品質與易怒、憂鬱等現象的組間差異仍是顯著的。但幸福感有顯著差異的兩種特徵(掌控感與樂天知命),校正後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消失。心血管疾病可能是具有影響力的干擾因子。

    若探討不同活動型態與心理特徵的關係,則有以下發現:與整體生活品質顯著有關的活動為與家人共處、志工;與生理面生活品質顯著有關者為文化活動;與心理面生活品質顯著有關者為文化活動、戲劇;與環境面生活品質顯著有關者為運動團體;與社會面生活品質顯著有關者為與家人共處、志工;與整體幸福感顯著有關者為與家人共處。

    簡言之,本研究執行迄今,有幾個主要發現。首先,根據初步資料,將參與社會活動的數量以4/5進行高低劃分,似乎會比3/4更適當。但目前收案是以參與社區據點者為主,若納入更多較少參與群體活動者,合宜的切點有可能會改變。若要讓收入的資料有更高的代表性,可能要考慮搭配一調查性質的小型研究,來決定不同收入族群的資料權重。其次,社會參與高低的兩族群,在人口學特徵、心理特徵、生理特徵上,都有具有顯著差異的因子。其中,多種心理特徵(如生活品質、憂鬱、易怒)在校正人口學因子後,組間顯著差異仍存在。因為目前資料尚屬橫斷性,較難判斷上述心理特徵與社會參與程度的因果關係。例如,個案有可能是因為憂鬱,不太願意參與社會活動;也可能是因為社會活動不足,走向憂鬱。生理特徵的發現亦有類似狀況(個案可能是因為肢體功能欠佳才不太活動,也可能是缺乏社會性活動造成了能力的減退)。第三,生活品質的不同層面會與不同型態的社會活動產生關聯。這有機會做為後續介入活動設計的參考。

    在計畫執行的進度部份,若考慮第一階段時點一的收案,預計收案500人;其中社區樣本350人、家戶樣本150人。目前收案進度為456人,達到目標案量的91.2%。若區分樣本來源,目前社區樣本收入339人,家戶樣本收入117人。依原先之定義,社區/家戶樣本的疏離者比例約分別為41.3%/73.5%。在生理型資訊部份,生理回饋與身體組成分析的資料完整度均約91%。依目前進度,應可於2022/6月底-2022/7月初達到第一時點的目標案量。

未來展望

    除了延續完成第一階段計畫的三時點收案以外,近期的兩個主要目標為:第一,在第一階段計畫的基礎上,修正第二階段計畫的執行細節;第二,對於樣本代表性問題,將合併一小型的電話調查計畫,做為實際收案資料調整權重之參考。分述如下。

    原先設計的第二階段計畫(「生理、心理、營養問題之確診之操作特徵分析」,即診斷導向的評量),在有第一階段的初步成果與執行經驗後,將進行微調。這部份預計自2022第三季起進行。診斷的考量將區分為精神端與生理端。心理端仍會以量表為主要的評估工具,目前已和助理群校正過此階段量表的台語詢問方式(若個案無法自填可採用)。此部分因為仍會在社區中評估,目標為第一階段的所有個案都收入。生理端將同時根據量表截切值資訊與抽樣,安排約100位個案至醫院進行診斷導向的評估。將規劃一個以周全性老年評估為主體的研究門診,同時由團隊醫師判斷是否具有幾種常見的生理疾病診斷。

    因為高齡者社會參與程度議題可能有全國性的意義,將規劃在不額外增加經費的前提下,另設一獨立的「高齡者社會疏離程度電話調查」子計畫來進行。此為2023的目標之一。收入的資料主要為年齡、性別、12種社會性活動。另考慮加入疏離的另外兩種面向調查(疏離感、社會資源),並搭配一些相關的心理與求醫主題之測量。     期望本計畫的執行,在學術面的研究發表之外,能提供更多具有科學價值之資訊,對於醫療、社會乃至政策制定等領域略盡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