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失智症專區

失智症專區

認識失智症

圖片來源:失智友善資源整合平台

失智症是什麼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由各種可影響記憶、思考 、行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大腦病症導致而成。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

很多民眾以為上了年紀就會退化而忽略就醫,但若是出現:

「記憶力減退導致影響日常生活」
例如:重複發問、重複購物或重複服藥,無論怎麼提醒也想不起來;

「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
開始對某些詞彙表達困難,只能用形容的方式卻無法講出特定名詞,例如無法表達用來開門的「鑰匙」;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例如長年處理家庭大小事的家庭主婦,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幫家人準備晚餐;

都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應盡快至精神內科或記憶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

不是「老頑固、老番顛」,而是「生病了」需要接受治療

失智症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嚴重時會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導致日常生活功能受阻無法正常運作。

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且無法治癒的疾病,正確的接納這個疾病,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與治療,能夠協助失智症者及其家庭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負擔。

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

112/5

一、  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

依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公共衛生領域應對失智症全球現況報告」(Global status report o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指出,全球有超過5千5百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3千9百萬人。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1.3兆美元,且至2030年若因照顧成本增加更有可能達到2.8兆美元。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早在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即指出,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二、  台灣失智症盛行率及人口數

依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民國111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4,085,793,其中輕微認知障礙(MCI)735,023,佔17.99%;失智症有307,931,佔7.54% (包括極輕度失智症125,890人,佔3.08%,輕度以上失智症有182,041人,佔4.46%)。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依此流行病學調查之結果,每五歲之失智症盛行率分別為:65~693.40%70~74 3.46%75~797.19%80~8413.03%85~8921.92%90歲以上36.88%,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五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 (表一)

表一:五歲分年齡層失智症盛行率

年齡(歲)

65~69

70~74

75~79

80~84

85~89

≧90

失智症盛行率(%)

3.40

3.46

7.19

13.03

21.92

36.88

以民國11112月底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以及上述五歲分年齡層失智症盛行率計算,台灣於民國11112月底65歲以上失智人口有307,93145-64歲失智症盛行率依據挪威於2019年研究為千分之1.6,估算台灣45-64歲失智症人口有11,353,加上65歲以上失智人口,推估民國11112月底台灣失智人口共319,284人,佔全國總人口1.37%,亦即在台灣約每72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

三、  台灣失智症人口將持續攀升

台灣失智症協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民國1098月公告之「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2070年)」之全國總人口成長中推計資料,再加上失智症五歲盛行率推估,民國120年失智人口近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2位失智者;民國130年失智人口逾66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3位失智者;民國140年失智人口逾80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近4位失智者;民國150年失智人口逾85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近5位失智者;民國159年失智人口逾84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5位失智者。未來的20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近48(2);約每30分鐘(3)增加1位失智者的速度成長著,且失智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逐年成長,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

 

表二:台灣失智人口推估中推計 (仟人)

民國年

111年12月底

115年

120年

125年

130年

135年

140年

145年

150年

155年

159年

全國總人口

23,265

23,404 

23,140 

22,693 

22,024 

21,162 

20,157 

19,056

17,911 

16,747 

15,814 

45-64歲
失智人口數

11.4

11.7

11.5

11.1

10.8

9.9

8.9

8.0

7.2

6.4

6.0

65歲以上
失智人口數

307.9

361.3

445.1

542.2

649.4

740.2

792.0

823.0

843.7

849.8

839.2

65歲以上
失智盛行率

7.54%

7.41%

7.77%

8.52%

9.51%

10.15%

10.67%

11.22%

11.65%

12.16%

12.76%

失智總人口

319.3

373.0

456.6

553.4

660.1

750.1

801.0

831.0

850.9

856.2

845.2

失智總人口佔
全國總人口比

1.37%

1.59%

1.97%

2.44%

3.00%

3.54%

3.97%

4.36%

4.75%

5.11%

5.34%

   註1:表二依內政部111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中推估(2020年至2070年)」及失智症盛行率推算

   註2:(660,139人- 312,166人)/20年/365天=47.67人/天 

   註3:(24小時*60分鐘)/ 47.67人=30.21分鐘/人 

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退化性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因此以其名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


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臨床病程約8-10年。

 
(2)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4)其他還有像是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等等所造成的失智症。

二.血管性失智症 


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
 
 
常見臨床特徵:
(1)情緒及人格變化(憂鬱症)
(2)尿失禁
(3)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
(4)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三.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之後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6)其他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失智症的病程,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 


輕度知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為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兆之間,存在著一個過渡區域。MCI在臨床上每年約有10%-15%會發展為失智症,面臨較為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環境下會有問題,但簡易之日常生活並無影響。 


以下針對失智症病程的發展列出可能會有的行為症狀。

項 目

初 期

中 期 

晚 期 

症狀輕微,常常被忽略而延誤就診。生活能力繼續下降,對日常生活事物的處理上變得更為困難。幾乎完全依賴他人照顧。

遺忘

  • 常忘了東西放在哪裡。
  • 時常在找東西。
  • 忘記跟別人之間的約會。
  • 忘記別人跟他講過的事情。
  • 比較不能記住最近發生的事情。
  • 弄不清楚現在是幾年幾月幾日。
  • 忘記已發生過的事情,例如:是否吃過飯、洗過澡。
  • 重複問同樣的問題。
  • 對於辨認人物、認識環境和區分時間等更加困難。
  • 遠期和近期的記憶減退,日趨嚴重。
  • 忘記身旁熟悉的人、事、物,甚至包括一些長期記憶。
  • 記憶嚴重喪失,不記得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 可能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誤認

只有在光線照明不佳陰雨、夜間才容易發生誤認現象。
  • 時空錯亂,分不清早晨與黃昏與季節。
  • 誤以為自己的家人或配偶是別人偽裝的,因而想趕走照顧他的配偶或家人。
  • 以為目前所處的環境並非自己的家,常會吵著『我要回家』。
  • 現實感消失,例如把電視裡播放的戲劇誤認為真,甚至會去攻擊電視機。
  • 看到鏡子、反光物、窗戶中自己的倒影,會誤以為是別人,與之對話

情緒轉變

情緒起伏比以前大,例如:會因遍尋不著想要的東西而生氣。

同左 
部分可能會有激動的行為,胡思亂想,突然發怒、大哭大叫等。

  • 可能會因無法表達或聽不懂意思而生氣。
  • 情緒表達困難。

個性

  • 變得猶豫不決,對事情難以下決定。
  • 變得多疑、猜忌。
  • 變得膽小、內向。
  • 變得孤僻、暴躁、愛發脾氣。

同左,但因對事情和語言的理解力、情緒控制力薄弱更容易發脾氣、受到挫折。常常與家人或照護者衝突。

變為更為依賴,認知、記憶功能持續退化,個性表達不明顯。

言語表達

  • 言語表達出現困難,講話不如以前流暢。
  • 想不起來要講什麼或想不起來某件物體的名稱。
  • 說話字句變少,內容貧乏。
  • 言語表達不連貫,缺乏邏輯性。
  • 慢慢失去閱讀及語言能力。
  • 幾乎不說話或只重複某句固定的話。
  • 語言能力下降,說話無法理解或不相關,無法與他人應對。

迷路

  • 在不常去的地方會迷路。
  •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會下錯站。
  • 在住家附近或熟悉的地區也會走失。
  • 搞不清楚方向,無法自己出門搭車,容易迷路。

幾乎已無法自行外出。

妄想

  • 懷疑配偶不忠。
  • 憂心會被家屬遺棄。
  • 被迫害妄想,認為鄰居會傷害他或偷他東西。

同左,除頻度較高外,更容易因妄想引發繼發性的語言與肢體暴力。

無法表達/無此反應

視幻覺

看到房間裡有人,可能是熟識者、已死去家屬或不認識的人。有時會看到昆蟲、蛇等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東西。

看到房間裡有人,可能是熟識者、已死去家屬或不認識的人或小孩。有時會看到昆蟲、蛇等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東西。可引起繼發性妄想。

無法表達/無此反應

漫遊或躁動

  • 坐立不安,不停走動。
  • 想要離開家裡到外面去。

同左,但嚴重度較高。受阻時容易發生衝突。

肢體功能減退,容易跌到發生意外。

不恰當行為

  • 重複動作,例如不斷地把東西收進櫃子又拿出來等。
  • 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
  • 亂藏東西,把一些沒用的東西,甚至垃圾藏起來,或者把脫鞋放進棉被裡等。
  • 可能因為妄想的內容或照護者不適當的回應,而被激怒,產生言語恐嚇,甚至暴力行為。
  • 缺乏判斷力和理解力,在公共場所出現不適當的舉動。

完全依賴他人照顧,無不恰當行為之反應。

睡眠障礙

日夜顛倒,夜間起來遊走或從事其他活動

日夜顛倒,可能整夜不睡,白天嗜睡。

日間節奏紊亂,白天睡眠次數時間更長。經常打盹,睡眠能力與清醒能力退步。

行動能力降低

  • 變得不愛出門。
  • 對之前從事的活動顯得興趣缺缺。

無法順利出門到達目的地,甚至在家中開始找不到廁所、自己的臥室。

  • 行走困難。
  • 需藉助輪椅行,甚至臥床不起。
  • 無法坐立、站立。

飲食問題

  • 吃過了之後還表示要再吃東西。
  • 飲食方面可能需要別人協助。
  • 無法備餐,需他人協助。
  • 飲食不正常:重複要食情形較嚴重。
  • 無法自己進食。
  • 拒絕飲食。
  • 可能會有吞嚥困難。

生活障礙

  • 對於複雜的生活功能發生障礙,例如錢財管理出錯、烹調能力下降等。
  • 對器物的使用能力下降。例如時常打錯電話等。
  • 判斷力和工作能力逐漸減退。
  • 很難獨自完成煮飯、清潔、購物等。
  • 失去使用日常用具的能力,例如洗衣機、冷氣機、遙控器等。

完全無法獨立生活,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穿衣及個人衛生問題

在選擇衣服上顯得猶豫不決。

  • 個人清潔衛生處理變差,如上廁所、洗澡等需要他人協助。
  • 無法適當的穿衣或處理衣物,例如天氣很冷時只穿了一件短袖、髒衣服當乾淨衣服穿等。
  • 可能會開始偶有失禁的情形。
  • 大小便失禁。
  • 穿衣無法自理。
 
資料來源:邱銘章、湯麗玉,失智症照護指南,2009,原水文化。

失智症預防及照顧

失智症的預防

  1. 失智症的預防
  2. 失智症的預防
    • 失智症的預防
    • 失智症的預防

失智症的照顧

  1. 失智症的照顧
  2. 失智症的照顧
    • 失智症的照顧
    • 失智症的照顧

失智症政策簡介

失智症政策簡介

隨著增加的老年及失智人口,衛福部於 2013 年 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14-2016 年)」,並於 2014 年公告跨部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為持續與國際失智照護資訊交流平臺接軌, 衛福部部參酌 2017 年 5 月 29 日WHO公布之 「2017-2025 年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邀請失智症者及家屬代表、失智照護相關團體與服務提供單位代表、專家學者及相關部會共同討論, 依據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 7 大策略,於 2017 年 12 月公布我國「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 2.0(2018-2025 年)」

相關政策資訊連結

政策討論資訊連結

認識失智症

圖片來源:失智友善資源整合平台

失智症是什麼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由各種可影響記憶、思考 、行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大腦病症導致而成。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

很多民眾以為上了年紀就會退化而忽略就醫,但若是出現:

「記憶力減退導致影響日常生活」
例如:重複發問、重複購物或重複服藥,無論怎麼提醒也想不起來;

「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
開始對某些詞彙表達困難,只能用形容的方式卻無法講出特定名詞,例如無法表達用來開門的「鑰匙」;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例如長年處理家庭大小事的家庭主婦,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幫家人準備晚餐;

都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應盡快至精神內科或記憶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

不是「老頑固、老番顛」,而是「生病了」需要接受治療

失智症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嚴重時會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導致日常生活功能受阻無法正常運作。

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且無法治癒的疾病,正確的接納這個疾病,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與治療,能夠協助失智症者及其家庭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負擔。

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

112/5

一、  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

依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公共衛生領域應對失智症全球現況報告」(Global status report o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指出,全球有超過5千5百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3千9百萬人。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1.3兆美元,且至2030年若因照顧成本增加更有可能達到2.8兆美元。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早在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即指出,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二、  台灣失智症盛行率及人口數

依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民國111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4,085,793,其中輕微認知障礙(MCI)735,023,佔17.99%;失智症有307,931,佔7.54% (包括極輕度失智症125,890人,佔3.08%,輕度以上失智症有182,041人,佔4.46%)。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依此流行病學調查之結果,每五歲之失智症盛行率分別為:65~693.40%70~74 3.46%75~797.19%80~8413.03%85~8921.92%90歲以上36.88%,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五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 (表一)

表一:五歲分年齡層失智症盛行率

年齡(歲)

65~69

70~74

75~79

80~84

85~89

≧90

失智症盛行率(%)

3.40

3.46

7.19

13.03

21.92

36.88

以民國11112月底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以及上述五歲分年齡層失智症盛行率計算,台灣於民國11112月底65歲以上失智人口有307,93145-64歲失智症盛行率依據挪威於2019年研究為千分之1.6,估算台灣45-64歲失智症人口有11,353,加上65歲以上失智人口,推估民國11112月底台灣失智人口共319,284人,佔全國總人口1.37%,亦即在台灣約每72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

三、  台灣失智症人口將持續攀升

台灣失智症協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民國1098月公告之「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2070年)」之全國總人口成長中推計資料,再加上失智症五歲盛行率推估,民國120年失智人口近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2位失智者;民國130年失智人口逾66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3位失智者;民國140年失智人口逾80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近4位失智者;民國150年失智人口逾85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近5位失智者;民國159年失智人口逾84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5位失智者。未來的20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近48(2);約每30分鐘(3)增加1位失智者的速度成長著,且失智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逐年成長,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

 

表二:台灣失智人口推估中推計 (仟人)

民國年

111年12月底

115年

120年

125年

130年

135年

140年

145年

150年

155年

159年

全國總人口

23,265

23,404 

23,140 

22,693 

22,024 

21,162 

20,157 

19,056

17,911 

16,747 

15,814 

45-64歲
失智人口數

11.4

11.7

11.5

11.1

10.8

9.9

8.9

8.0

7.2

6.4

6.0

65歲以上
失智人口數

307.9

361.3

445.1

542.2

649.4

740.2

792.0

823.0

843.7

849.8

839.2

65歲以上
失智盛行率

7.54%

7.41%

7.77%

8.52%

9.51%

10.15%

10.67%

11.22%

11.65%

12.16%

12.76%

失智總人口

319.3

373.0

456.6

553.4

660.1

750.1

801.0

831.0

850.9

856.2

845.2

失智總人口佔
全國總人口比

1.37%

1.59%

1.97%

2.44%

3.00%

3.54%

3.97%

4.36%

4.75%

5.11%

5.34%

   註1:表二依內政部111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中推估(2020年至2070年)」及失智症盛行率推算

   註2:(660,139人- 312,166人)/20年/365天=47.67人/天 

   註3:(24小時*60分鐘)/ 47.67人=30.21分鐘/人 

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退化性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因此以其名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


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臨床病程約8-10年。

 
(2)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4)其他還有像是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等等所造成的失智症。

二.血管性失智症 


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
 
 
常見臨床特徵:
(1)情緒及人格變化(憂鬱症)
(2)尿失禁
(3)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
(4)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三.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之後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6)其他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失智症的病程,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 


輕度知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為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兆之間,存在著一個過渡區域。MCI在臨床上每年約有10%-15%會發展為失智症,面臨較為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環境下會有問題,但簡易之日常生活並無影響。 


以下針對失智症病程的發展列出可能會有的行為症狀。

項 目

初 期

中 期 

晚 期 

症狀輕微,常常被忽略而延誤就診。生活能力繼續下降,對日常生活事物的處理上變得更為困難。幾乎完全依賴他人照顧。

遺忘

  • 常忘了東西放在哪裡。
  • 時常在找東西。
  • 忘記跟別人之間的約會。
  • 忘記別人跟他講過的事情。
  • 比較不能記住最近發生的事情。
  • 弄不清楚現在是幾年幾月幾日。
  • 忘記已發生過的事情,例如:是否吃過飯、洗過澡。
  • 重複問同樣的問題。
  • 對於辨認人物、認識環境和區分時間等更加困難。
  • 遠期和近期的記憶減退,日趨嚴重。
  • 忘記身旁熟悉的人、事、物,甚至包括一些長期記憶。
  • 記憶嚴重喪失,不記得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 可能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誤認

只有在光線照明不佳陰雨、夜間才容易發生誤認現象。
  • 時空錯亂,分不清早晨與黃昏與季節。
  • 誤以為自己的家人或配偶是別人偽裝的,因而想趕走照顧他的配偶或家人。
  • 以為目前所處的環境並非自己的家,常會吵著『我要回家』。
  • 現實感消失,例如把電視裡播放的戲劇誤認為真,甚至會去攻擊電視機。
  • 看到鏡子、反光物、窗戶中自己的倒影,會誤以為是別人,與之對話

情緒轉變

情緒起伏比以前大,例如:會因遍尋不著想要的東西而生氣。

同左 
部分可能會有激動的行為,胡思亂想,突然發怒、大哭大叫等。

  • 可能會因無法表達或聽不懂意思而生氣。
  • 情緒表達困難。

個性

  • 變得猶豫不決,對事情難以下決定。
  • 變得多疑、猜忌。
  • 變得膽小、內向。
  • 變得孤僻、暴躁、愛發脾氣。

同左,但因對事情和語言的理解力、情緒控制力薄弱更容易發脾氣、受到挫折。常常與家人或照護者衝突。

變為更為依賴,認知、記憶功能持續退化,個性表達不明顯。

言語表達

  • 言語表達出現困難,講話不如以前流暢。
  • 想不起來要講什麼或想不起來某件物體的名稱。
  • 說話字句變少,內容貧乏。
  • 言語表達不連貫,缺乏邏輯性。
  • 慢慢失去閱讀及語言能力。
  • 幾乎不說話或只重複某句固定的話。
  • 語言能力下降,說話無法理解或不相關,無法與他人應對。

迷路

  • 在不常去的地方會迷路。
  •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會下錯站。
  • 在住家附近或熟悉的地區也會走失。
  • 搞不清楚方向,無法自己出門搭車,容易迷路。

幾乎已無法自行外出。

妄想

  • 懷疑配偶不忠。
  • 憂心會被家屬遺棄。
  • 被迫害妄想,認為鄰居會傷害他或偷他東西。

同左,除頻度較高外,更容易因妄想引發繼發性的語言與肢體暴力。

無法表達/無此反應

視幻覺

看到房間裡有人,可能是熟識者、已死去家屬或不認識的人。有時會看到昆蟲、蛇等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東西。

看到房間裡有人,可能是熟識者、已死去家屬或不認識的人或小孩。有時會看到昆蟲、蛇等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東西。可引起繼發性妄想。

無法表達/無此反應

漫遊或躁動

  • 坐立不安,不停走動。
  • 想要離開家裡到外面去。

同左,但嚴重度較高。受阻時容易發生衝突。

肢體功能減退,容易跌到發生意外。

不恰當行為

  • 重複動作,例如不斷地把東西收進櫃子又拿出來等。
  • 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
  • 亂藏東西,把一些沒用的東西,甚至垃圾藏起來,或者把脫鞋放進棉被裡等。
  • 可能因為妄想的內容或照護者不適當的回應,而被激怒,產生言語恐嚇,甚至暴力行為。
  • 缺乏判斷力和理解力,在公共場所出現不適當的舉動。

完全依賴他人照顧,無不恰當行為之反應。

睡眠障礙

日夜顛倒,夜間起來遊走或從事其他活動

日夜顛倒,可能整夜不睡,白天嗜睡。

日間節奏紊亂,白天睡眠次數時間更長。經常打盹,睡眠能力與清醒能力退步。

行動能力降低

  • 變得不愛出門。
  • 對之前從事的活動顯得興趣缺缺。

無法順利出門到達目的地,甚至在家中開始找不到廁所、自己的臥室。

  • 行走困難。
  • 需藉助輪椅行,甚至臥床不起。
  • 無法坐立、站立。

飲食問題

  • 吃過了之後還表示要再吃東西。
  • 飲食方面可能需要別人協助。
  • 無法備餐,需他人協助。
  • 飲食不正常:重複要食情形較嚴重。
  • 無法自己進食。
  • 拒絕飲食。
  • 可能會有吞嚥困難。

生活障礙

  • 對於複雜的生活功能發生障礙,例如錢財管理出錯、烹調能力下降等。
  • 對器物的使用能力下降。例如時常打錯電話等。
  • 判斷力和工作能力逐漸減退。
  • 很難獨自完成煮飯、清潔、購物等。
  • 失去使用日常用具的能力,例如洗衣機、冷氣機、遙控器等。

完全無法獨立生活,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穿衣及個人衛生問題

在選擇衣服上顯得猶豫不決。

  • 個人清潔衛生處理變差,如上廁所、洗澡等需要他人協助。
  • 無法適當的穿衣或處理衣物,例如天氣很冷時只穿了一件短袖、髒衣服當乾淨衣服穿等。
  • 可能會開始偶有失禁的情形。
  • 大小便失禁。
  • 穿衣無法自理。
 
資料來源:邱銘章、湯麗玉,失智症照護指南,2009,原水文化。

失智症政策簡介

失智症政策簡介

隨著增加的老年及失智人口,衛福部於 2013 年 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14-2016 年)」,並於 2014 年公告跨部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為持續與國際失智照護資訊交流平臺接軌, 衛福部部參酌 2017 年 5 月 29 日WHO公布之 「2017-2025 年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邀請失智症者及家屬代表、失智照護相關團體與服務提供單位代表、專家學者及相關部會共同討論, 依據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 7 大策略,於 2017 年 12 月公布我國「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 2.0(2018-2025 年)」

相關政策資訊連結

政策討論資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