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保健室公告
  •  / 
  • 老年憂鬱症別忌諱就醫!透過專業診療可治癒
    多元療法助長者找回生活樂趣

老年憂鬱症別忌諱就醫!透過專業診療可治癒
多元療法助長者找回生活樂趣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吳其炘


李老先生退休後,過著相當規律的健康生活。然而,最近常跟他一起爬山運動的好朋友突然過逝,讓他感到傷心。平常喜歡運動的他,在沒有朋友的陪伴下,變得意興闌珊;睡眠也開始出現問題,睡不好也睡不久;胃口變差、體重也下降。

李老先生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雖然看了醫生,做了一整套身體檢查,結果一切正常。但李老先生知道他和平常不一樣了。這一個月來,每天醒來時總是感到疲憊不堪,連平常喜歡的事也提不起勁去做;即使勉強去做,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讓他感到快樂。他以前從來不服老,開始覺得自己頭腦不靈光,身體也不行了……

這樣的狀況,並不是一時哀悼老友,或是短暫的心情低落,而已經是「憂鬱症」了。憂鬱症與一般日常心情低落的差別,就像是颱風天與一般下雨天的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老年人可能會經歷心情低落或情緒波動,但這並不總是憂鬱症。


一時的心情低落,常常與遭遇到的壓力與挫折相關,但不會明顯地影響到日常生活。一段時間後,就會雲淡風清。然而,憂鬱症往往會持續超過兩週,而且會嚴重地影響生活。


除了情緒低落,還會有許多身體方面的症狀,例如疲憊、胃口改變、睡不好等。也會讓認知能力變差,老是想到壞的事,記性變差,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而且會嚴重到影響生活品質,包括工作、家庭和社交互動。

高齡者發生憂鬱症4大原因,有「睡眠障礙」需留意

高齡者發生憂鬱症的原因林林總總。可以分幾個方面來說明。

  1. 生理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經歷一系列變化,包括開始出現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體力衰退,以及需要服用各種不同的藥物。這些生理變化可能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2. 社交孤立:隨著退休、兒女長大獨立、或是朋友或伴侶的去世,高齡者可能面臨社交孤立的挑戰。缺乏社交互動和支持系統可能導致情感孤獨和憂鬱。
  3. 認知功能減退:認知功能,包括記憶力下降和思維速度逐年減緩。長者可能感到挫折和無力,而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4. 睡眠障礙:睡眠問題在高齡長者相當常見。失眠或睡眠不足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增加患憂鬱症的風險。

雖然上述的因素可能會增加憂鬱症的風險,但不一定會導致憂鬱症。許多高齡長者平常有著健康的生活模式、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抵擋這些負面的影響。

先進國就醫率47%,台灣只有27%,差了20個百分點

李老先生的女兒,因為朋友曾經有憂鬱症,她十分熟悉憂鬱症的症狀。在她敏銳的察覺下,知道父親生病了。想帶李老先生接受治療,但李老先生相當排斥,認為自己沒有精神病,不需要到精神科就醫。

憂鬱症不治療會不會自行好轉呢?雖然有些人的憂鬱症可能會慢慢緩解,但往往會讓病程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而且憂鬱症會讓生活品質大幅下滑,排拒社交互動、無法投入家庭生活,也會對嗜好失去興趣,無法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對健康有相當大的影響。


我們過去的研究,憂鬱症可能會引發其他身體疾病,例如憂鬱症的患者往往缺乏活力與運動,而增加糖尿病的風險,也增加高齡衰弱症的風險;甚至在一些研究顯示,可能與特定癌症的發生相關。更嚴重者,重度憂鬱症可能導致自殺念頭或行為,産生極端危險的結果。整體而言,憂鬱症也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台灣精神醫療資源,在這十年來有長足的增加,基層精神科診所林立,衛福部也挹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資源。

根據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台灣憂鬱症照護品質在近十年來,有明顯的進步: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後,因自傷行為、或精神科住院的比率,逐年下降。

但是,台灣高齡憂鬱症的就醫率仍然相當低。根據研究,只有27%的中高齡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大約只有16%的人接受足夠的治療;最後只有11%達到有效治療。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其憂鬱症的就醫率約47%,遠高於台灣。

過去精神資源嚴重不足,很多患者往往到很嚴重的時候才會就醫,以至於很多高齡長者對到精神科就醫充滿負面印象。也有很多人不了解憂鬱症,不知道自己其實有治療的需要。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及早治療、效果較好,有更多的機會可以避免疾病的惡化。

首先,要了解憂鬱症相關的知識與訊息,除了可以檢視自身的精神狀態外,也可以了解到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預防方式、還有就醫管道。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健康,也有機會可以幫忙身邊的親朋好友。

其次,要了解憂鬱症其實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也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任何人都有可能患有憂鬱症,消除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汙名化和偏見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也要善用自我評估工具。目前衛福部的成人健康檢查中,提供簡單易用的自我評估工具,讓人們可以自行評估其情感狀態。這些工具可以作為早期識別憂鬱症的工具,基層醫師如果有注意到異常,也會給予患者專業幫助或轉介。同時,網路上有許多自我評估工具,例如憂鬱症防治協會,都有自我評測的量表和使用說明。

及早治療,效果較好!心理療法、藥物治療,搭配自我管理

李老先生很排斥精神科就醫,但他也很擔心沒有胃口、體重直線下降的問題。因此在家人的陪同下,先到附近的家醫科診所就醫。醫師仔細評估過後,身體並無其他內外科疾病可以解釋他體重減輕的原因,加上睡眠問題十分嚴重,李老先生承認自己的心情不好。

醫師說明情緒會影響到睡眠與食慾,找精神科醫師就醫是最好的選擇。在醫師的轉介和家人鼓勵和支持下,李老先生規律地接受精神科的治療。一段時間後,心情、睡眠、胃口都改善了,也恢復了他最愛的爬山活動,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

治療憂鬱症通常包括心理療法和藥物治療。具體治療方案將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需要而定。心理療法可以幫助患者理解他們的情緒,改變負面思考模式,並學習有效的應對策略。藥物治療通常包括抗憂鬱藥物,這些藥物可以調整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以改善情緒狀態。

適合什麼樣的治療,往往看高齡者自身的偏好,如果高齡長者習慣將心事與擔憂說出來,心理治療會比較合適;但有些長者並不習慣表露自己的情緒,藥物治療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除了專業治療外,有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也可以改善心情,包括定期運動、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保持社交互動、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和維護足夠的睡眠。這些方法可以在治療中起到輔助作用;即使病癒之後,也能有效地預防複發。

憂鬱症是一個可以治癒的疾病,可以透過專業治療和家人朋友的支持來克服。


作者介紹:吳其炘 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專長於藥物流行病學及精神疾病之藥物治療,對於診斷憂鬱症有豐富的經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銀天下。(原標題:憂鬱症不是一時心情差!年長者有4大徵兆須注意
圖片來源:Image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