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保健室公告
  •  / 
  • 檢測陰電性脂蛋白變化與行為危險因子及遺傳因子,精準預防心血管疾病!

檢測陰電性脂蛋白變化與行為危險因子及遺傳因子,精準預防心血管疾病!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 許文俐


精準健康照護著重於個人疾病預防,或在疾病發生初期早期發現,這樣的照護不僅能降低醫療成本,減低患者經濟上的負擔,更提高了疾病的治癒率。

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先進國家面臨的嚴峻考驗。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心血管疾病每年奪走全球將近1,790萬人的生命,更一直是蟬聯台灣十大死因的前三位。

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中風)、風溼性心臟病等。超過五分之四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發生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甚至有三分之一發生於70歲以下的族群中。

一般民眾究竟應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

一如過去許多報導闡述,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行為危險因子,也是最重要的可控因素,就是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吸菸和過度的酒精使用,這些危險因子反應在生理層面上,可造成血壓升高、血糖與血脂增高及過重與肥胖,都會加劇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罹病風險。

戒煙以及避免過度的酒精使用,定期的體能活動,並建立健康的飲食觀念,減少飲食中鹽份攝取、每日至少攝取五蔬果。目前衛生政策也積極創造有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環境,鼓勵大眾採取和維持健康的生活。

基因檢測+血脂指標,預防監控心血管疾病

然而心血管疾病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往往也是被輕忽的最大風險,也就是遺傳因子。

遺傳因子最常反應在家族病史上,過去研究中曾發現,若兄弟姊妹中有人曾罹患心血管疾病,本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40%,若是父母有早發型心血管疾病(小於50歲發病),其子代則可能增加60%~75%罹病風險。若因行為危險因子所造成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過重與肥胖,極可能加乘遺傳因子,更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目前常見預防與監控心血管疾病的方式主要有「血脂指標」與「基因檢測」,並可搭配頸動脈超音波、下肢動脈血管超音波或心電圖等檢測,更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遺傳因子在精準照護的範疇下,利用基因檢測技術可預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目前更透過智慧化醫療系統支持下,基因檢測結果結合營養科學,針對罹患心血管疾病上的風險評估,提出飲食上的建議以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除此之外,體檢檢測項目中血脂指標的評估,包括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數值,亦和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息息相關,血脂異常更是心血管疾病的既定危險因子。

好膽固醇中有壞胚子,壞膽固醇中也有好人

膽固醇一般常被區分為「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然而研究者發現,「好壞」恐怕沒這麼絕對,壞膽固醇中也有好的部分,好膽固醇中其實隱藏了壞的部分,應再進行更細緻的區分。


脂蛋白膽固醇的「帶陰電性」強度,更能對應到真正有害身體健康的因子。


陰電性脂蛋白亞群之致病性,此概念最早於2000年時由美國貝勒大學醫學院楊朝諭教授提出,之後由美國德州心臟研究所陳珠璜教授團隊,與日本信州大學醫學院、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蘇黎世大學分子心臟中心、台北醫學大學、中國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學術團隊,對於陰電性脂蛋白亞群與心血管疾病之關係,多年來進行更近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綜上團隊研究結果發現,當心血管病灶發生時,帶陰電性的脂蛋白亞群百分比會增加,這群陰電性脂蛋白包含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L5)、陰電性高密度脂蛋白(H5)以及極低密度脂蛋白(V5),可誘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與死亡,進而導致血管發炎,促發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這群陰電性脂蛋白分屬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C)中最具陰電性的一群。

雖然低密度脂蛋白(LDL-C)被認為是「壞膽固醇」,然而真正「壞膽固醇」應該是LDL-C中最具陰電性的「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L5)」。在心肌梗塞與腦中風急性期時,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L5)更是大量增加,造成器官組織極嚴重且不可逆的傷害。

至於高密度脂蛋白(HDL-C)雖被稱為「好膽固醇」,其中帶陰電性的亞群(H5),卻是「功能失常」的高密度脂蛋白,除了無法執行一般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將血液中多餘的膽固醇回收回肝臟,防止其沉積於血管中,阻塞血管造成粥狀硬化,更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相關的動脈粥狀硬化致病性有關,其所造成的腦血管功能失衡,更可能會推進阿茲海默症疾病之進程。

而極低密度脂蛋白(V5)族群的增加除了可能導致認知功能障礙,更與冠心病罹患風險有關。

精準健康照護導入智慧化科技,降低風險

陰電性脂蛋白亞群的研究,補足了臨床血脂檢測項目不足的部分。透過檢測陰電性脂蛋白的亞群(L5、H5及V5)的變化,更能精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目前醫療院所主要提供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L5)檢測,其檢測為分析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於低密度脂蛋白(LDL-C)中存在之比例。若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2%,低密度脂蛋白≦190 mg/dL,且無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病史,則判定為心血管疾病發生之低風險。

若介於2-5%為中高風險,建議檢視是否存在行為危險因子與遺傳因子,並維持健康的生活,在必要時進行適當的診斷檢查和治療。

>5%為高風險,建議進行進階診斷檢查,如跑步機測試、負荷超音波心動圖,必要時進行冠狀動脈造影。>8%為即將或正在發生心血管疾病,建議及時實施先進的診斷和治療措施,>10%為正在或已發生心血管疾病,建議緊急治療。


儘管血脂檢測數據提供了一定的風險指標,但陰電性脂蛋白亞群的變化更精確預測心血管疾病是否正在發生,對於致命性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與中風,更能達到有效預防。一旦檢測到陰電性脂蛋白數據增高,則建議進行更深入的心血管功能檢測。


此外,對於曾有過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患者,除了維持健康生活與定期追蹤,陰電性脂蛋白亦或是個很好的監控指標,以避免二次復發對組織器官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隨著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人口逐漸增加,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也與日俱增,特別是心血管方面的致命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與中風,在治療照護與後續復健上都會是沉重的經濟負擔。

目前精準健康照護導入智慧化科技將基因層面與行為危險因子結合,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提出了風險評估。而血脂指標與陰電性脂蛋白亞群變化的評估,更進一步釐清是否正在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病程中,以便能早進行更深入的心血管功能檢測、診斷與後續治療。


作者介紹:許文俐 助研究員

日本早稻田大學先進理工學部博士,研究專長為轉譯醫學、分子老化機轉、脂質體學與老化相關疾病與陰電性脂蛋白族群。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銀天下。(原標題:低密度膽固醇愈低愈好?錯!科學發現:「它」才是真正壞人
圖片來源:Image by freepik